唱响铁路高质量发展最强音

日期:2020-01-14

  他们,是为重载铁路填补技术空白的火车司机,是为高速铁路“体检把关”的研发人员,是让高原铁路再续辉煌的质检女工……在中国铁路不断创造世界纪录的征程上,他们不负韶华,砥砺前行,唱响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。

  精准操纵重载列车,填补技术空白

  大秦铁路,煤炭运输大动脉,为全国六大电网、五大发电集团、上万家工矿企业和十几个省市提供生产生活用煤。太原局集团公司湖东机务段重载司机景生启,就是在这条铁路上不断创造纪录的人。

  大秦铁路的运输主力是两万吨重载列车。这种列车由2台机车牵引,210节车厢长达2.6公里。经过大坡道时,列车首尾高低落差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。怎么开这种车,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。开行初期,行至下坡,司机经常先停车再启动,一停一启至少要耽误6分钟,堵得后续列车也跟着停车。

  景生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一遍遍试车,重新绘制受力分析图,计算缓解时间点,寻找调速手柄的最佳级位,终于总结出《2万吨精准操纵法》,还手把手带出89名司机,不仅让大秦铁路大坡道停车重启彻底成为历史,还填补了世界重载列车操纵技术标准的空白。

  2014年4月2日,中国首列编组320辆、总长近4公里、牵引总重31500吨的重载试验列车成功试车,又创造了世界重载铁路领域的新纪录。喝彩声响起,试车司机景生启只说了一句,“重载铁路给了我广阔的舞台,如果国家有需要,开行4万吨、5万吨重载列车,我还会请战去试第一把!”

  解决“0.04毫米”难题,形成工艺标准体系

  在中国高铁摇篮之一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,钳工首席技师郭锐可谓高铁转向架的大百科。从“和谐号”到“复兴号”,13种型号25种转向架装配的每道工序,都烙在郭锐脑中。

  为了打造纯中国血统的“复兴号”,核心部件转向架采用了全新的分体式轴箱设计,轴箱内孔公差必须控制在0.04毫米以内。可试制初期,装配就是不达标。凭借18年的工作经验,郭锐带领团队设计了90种装配方案,经过上千次的反复验证,终于找出了最佳装配方案。验证成功后,郭锐手套还没来得及摘,手就被设计人员紧紧握住,“咱们自己研制的轴箱终于干成了!郭大师,你又立功了!”

  “复兴号”有50多万个零部件,类似于“0.04毫米”的难题数不胜数。为了将装配工艺固化为作业规范,郭锐带领团队共编制了220份作业要领书,被同事们誉为“复兴号”转向架组装的必备“宝典”,更形成了中国高铁工艺标准体系。

  为了让更多的动车组上线运行,郭锐带领团队改进工艺和装备,使企业转向架产能提高近3倍,研发成果还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前些天,一名外国专家时隔多年来访,看到新设计的工艺装备和装配方法后非常惊讶,忍不住掏出手机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学习。这让郭锐不禁感慨,“只有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腰杆才会挺得更直!”

  中国铁路提速有多快,列车检测技术的攻关就要有多快!上海局集团公司科研所机辆技术研究室主任朱挺,就是一名与铁路创新竞速的人。

  中国铁路大提速,铁路电气化改造密集展开,他带领队伍填补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的国内空白,光实验数据就记录了8万多条;他们形成的《驼峰技术改造方案》和《特种车辆安全溜放作业办法》,让特种车辆驻站时间平均缩短50%,编组效率提高了67.7%,仅上海局集团公司每年就可节支创效上亿元,为全路编组站特种车辆驼峰溜放作业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。

  中国高铁实现零的突破,朱挺又着手研制高铁“万能”巡检车。当时,国内既有的高速动检车,仅能对线路进行数据量的检测,最高检测速度仅80公里。朱挺带领团队忘我工作,有一阵子,团队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,6人中有5人先后累病。大家白天一起干活,晚上一块儿打点滴。2018年12月,国内首列时速160公里电传动多专业综合巡检车上线。这列“流动医院”,实现了沿线工务、电务、供电设备结构状态的可视化巡检,甚至连接触网上直径10毫米螺栓的螺纹都能拍清楚。

  朱挺出名了,高薪橄榄枝不断抛来,可他全部婉拒,“我还将带领团队不断探索,用更多的科技成果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!”

  坚守最苦最累岗位,安全提钩120多万次

  京广、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会处——郑州北站,每天2.2万辆车辆在这里分解、编组,再开往全国各地。驼峰连结员陈林要做的工作是,紧跟时速10公里的调车车列,在三四秒内,摘开连接车辆的车钩,使车组分离并溜向预定的股道。

0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